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二十六)我们的贡献(沈志强)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二十六)
我们的贡献
在插队落户那些日子里,除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知青还是为农村、为农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
我们带去了不少“现代文明”,如在大队部没有统一装“有线广播”前,他们第一次从我们带去的收音机里听到了播音员的声音,尽管说什么他们也不甚了解;
我们有些知青还带去了一些简单的常用药品和针灸器材,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可是大起作用的,我去插队前算是在地段医院“学习”过,就算半个“赤脚医生”,也敢给老乡开药,打针灸。在南胖组插队的徐建生也带了不少药和针灸器材,记得我们新庄组的插队女知青郑燕华在棉花地里被剧毒农药熏昏了,他也敢给她用针灸治疗,胆子够大。插队两年后他去上了楚雄卫校学医,倒是走上行医的正道。
由于当地的农民平时很少看病吃药——不是身体好,而是没有钱,也没有医疗条件——如果有点头疼脑热的,给点什么阿司匹林什么的、用银针在几个穴位上扎一下都是会有“神效”的,所以农民非常感激我们,也称我们是“赤脚医生”的,用现在的话说是“非法无证行医”。
我们带去的理发工具也帮村里的农民理了不少发,他们原来就是简单的用剪刀剪剪短而已,而村里好几个满脸络腮胡子的男人倒不是故意要耍“男子汉阳刚之气”,而是根本就没有可以剃胡子的如此锋利的工具,现代化的电动剃须刀那时候城里人都还没有见过,我们带去的是“飞鹰牌”(记不确切了)组合剃须刀,一片薄薄的极锋利双面有刀口的刀片夹在剃须刀的刀架上,算先进的了。
当年带去农村的“双箭牌”理发剪刀一直保存到现在。
当时我们生产队还有专门的菜地,有前面说过的王四带了两个“老婆娘”在那里种菜,我们知青去了后,考虑到孟祖菁同学身体不太好,就照顾他去菜地干活,菜地里主要种包菜(云南人种的这个“牛心包菜”一直到现在都算好的品种的,在上海超市里有时也有卖的,号称“高原牛心包菜”,上海人叫“卷心菜”,但是品种不太相同)、茄子、番茄、辣椒、红薯、南瓜、刀豆、缸豆等等,就是很少看见绿叶菜,因为当地很少有这些菜种,我们知道后就想办法请上海的家长从上海南京西路的“花鸟商店”买些蔬菜种子寄过来,如“上海青菜”、“鸡毛菜”等,好在种子都是小颗粒的,放在信封内寄来还问题不大,否则就要寄“挂号信”了,要贵0.10元。后来就还买了华东26号西瓜子寄来,在前面写了,还种出了“超大种”的西瓜。
这是2009年我们插队40周年时回生产队,时任的队长王建康带着插队时在菜地里工作过的小孟同学(现在的老孟同志)“视察”菜地,40年过去了,居然这片菜地还是菜地,太亲切了。看得出种了“芋头”(最靠近的)、莴笋、红薯藤和叶菜。
小孟同学找到了他当年在菜地也种过的“茴香菜”,不是我们吃的八角茴香,而是吃它的叶子和茎,很香的。他一定要与茴香菜合个影,留个纪念。
1970年时,我们县里小勐统公社的河边队知青集体户和我们生产队的知青集体户被评为临沧专区的“先进集体户”,在1970年底,上海拖拉机厂就从当年的增产部分调拨出一批手扶拖拉机支援在云南边疆插队的知识青年所在的生产队,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拖拉机是“计划供应”的。当时我们县里就分到两台,就分给我们两个有先进集体户的生产队一家一台,记得要两千多元一台,县上分别通知了我们两个生产队的知青去临沧专区所在地的临沧县去“接车”,我与河边队的任祝三同学去了临沧,从物资仓库提出了手扶拖拉机的“头”,因为当时还没有配拖斗,我们就一筹莫展了,怎么运回去?没有配拖斗,又不好光开一个车头从临沧回到永德的,差不多两百多公里路程呢。不过我们俩还算本事大的,到专区汽车总站联系好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帮我们运拖拉机头。当年的运输价格是国家定价的,好像是0.20元一个“吨公里”,也就是说解放牌4吨大卡车开一公里是0.80元,运回来好像花了一百多元(当年的汽油价格大概也就是几毛钱一升,这还够本)。因为没有吊车也没有铲车,好几百斤重的拖拉机头怎么装上卡车?正好我们住的临沧第二招待所对面的临沧影剧院外面有个斜坡,斜坡的端头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绝壁”,正好,我们把拖拉机开上斜坡,卡车倒在绝壁那一头接应,很容易就把拖拉机头开上去了,顺利地运到了生产队,从此生产队摆脱了靠牛耕地的时代,算是进入“机械化时代”,因为生产队还从来没有任何机械呢。
尽管由于梯田多,拖拉机上下梯田不方便,队长最后决定,拖拉机还是去跑运输吧,把生产队生产的蔬菜等拉到街上的集市上出售,顺便带带人。
这是当年上海调拨给我们生产队的“工农牌”手扶拖拉机,与一般的手扶拖拉机用左右手柄推拉转向不同,它是用后置的独立的小轮子用脚踩着转向的,当挂上拖斗后,这个拖拉机一共有五个轮子,中间的是转向轮。
这是与我们生产队南胖组的应立三同学一起切磋开拖拉机的技术。
1973年开始拖拉机跑运输必须考驾驶执照,我这辈子的第一张驾驶执照就是那个时候考的,绝对算“资深老司机”的了。这是保存到现在的我的第一本“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证内页。
第26篇完,待续。
2020年7月17日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